与此同时,他亲自北上抵达河州,让平安率领徐凯麾下的五千山西骑兵南下德州,听他节制,并让徐凯严防死守,等到南边兵马集结。

    如此做派,自然使得军民不犯,可这么做,也不免让许多人弹劾他治军过严。

    朱允炆也询问了黄子澄等人,他们倒是难得认可了李景隆的做派,并以为治军若是不严,那岂不是庸才来回应朱允炆。

    朱允炆闻言,也不再过问李景隆,更是没有催促他,只是让他好好带兵,别再闹出被燕逆一锅端的戏码。

    对于这种要求,李景隆倒是毕恭毕敬的手书回应了他,言辞诚恳诉说自己遭遇的局面,并承诺会在入冬前构筑好一切,来年开春后北上击溃燕军。

    得到了回应,朱允炆也就不再插手北方兵事,而是放手交给了李景隆,同时各地兵马也纷纷向德州集结。

    这样的态势,让身处北平的诸将十分紧张,北平燕府的承运殿内,也安静的可以听见滴水声。

    瞧着殿内的众人,朱棣很清楚他们担心什么,李景隆毕竟是全国练兵,跟随傅友德、蓝玉、冯胜等人南征北讨过的将领,他熟悉任意都司兵马的作战方式,也知道如何整训他们,更清楚北平情况如何。

    面对这种敌手,诸将不担心反倒是奇怪。

    “昨日,谍报传来消息,说李景隆已乘船沿着运河北上至德州,并收集了耿炳文败亡将卒,南边的朝廷也调集二十余万兵马北上……”

    朱棣率先开口诉说局势,随后又道:“你们惧怕那李九江(李景隆表字),但俺却不惧他。”

    “那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且从未带过数万大军于战阵破敌。”

    “如今,俺那侄子调兵三十万以供他用,完全就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推。”

    “俺听闻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那李九江何等才干,也敢调度三十万大军,现在看来,他不过是一个赵括罢了,赵括之败便是他的前车之鉴。”

    “额……”听着朱棣的自我吹嘘与贬低李景隆的话,诸将纷纷对视,心想那李景隆若是真如自家殿下所说的那般草包便好了。

    “殿下以为,李景隆不知兵事?”张玉硬着头皮询问朱棣,担心朱棣因为击败了耿炳文而骄傲自满。

    只是面对他的询问,朱棣却憨厚笑道:“兵法有五败,景隆都犯了……”

    “其一,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

    “其二,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皱家,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藁。”

    “其三,不量险易,深入趋利。”

    “其四,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也。

    “其五、其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

    “这五条,便是那李九江会被俺击败的原因!”

    朱棣毫不吝啬的夸赞自己,贬低李景隆,为的就是提振士气。

    尽管诸将并不以为意,但也能理解朱棣的良苦用心,纷纷对他作揖。

    “老大,老二那边的事情安排的如何了?”

    朱棣把目光放到了朱高炽身上,毕竟真让他一个人单挑李景隆三十万大军,他心里还是有些发虚的,可如果自家老二带着关外数万大军入关,那他就有自信了。

    面对问题,朱高炽也作揖道:“上次南下四战缴获的八十四万余石粮食都已经入库,其中抽调五十万和之前的一百万一起,由房同知押送去广宁了。”

    “高煦那边拿下了山海关后便写信给了我,说不日便会派王义统帅两万马步兵和三万大宁步卒南下归您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