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文败坏,如今只能我们父子为他擦屁股了。”

    “金银存入朝廷,不过今年继续实施以钞抵税,并且是在整个江南一京二省实施。”

    朱高煦要继续以钞抵税惠利江南,不过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乡绅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滥发宝钞致使宝钞价格走低,百姓对宝钞没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来一次大规模的宝钞回收。

    “那得浪费多少钱粮?”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钞抵税会花多少钱粮。

    对此朱高煦轻笑一声,随后开口道:“我算过,如果以一石粮食一贯钞回收,那便能一举回收七百万贯。”

    朱棣已经下旨对天下赋税蠲免一半,也就是说今年包括军屯在内,朝廷的收入不会超过两千五百万石。

    现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钞抵税回收七百万贯宝钞,虽然百姓肯定吃了亏,但起码能回本一点,而朝廷也可以借此稳定提升宝钞价格。

    老朱发出去的宝钞太多了,可以说透支了大明宝钞的信誉。

    朱高煦日后还准备继续用宝钞呢,因此必须把信誉补全。

    反正在他印象里,接下来几年大明基本不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在意钱粮。

    “你都把钱粮花了,怎么钱生钱?”

    朱棣皱眉看着朱高煦,他虽然也擅长搞钱,但花钱搞钱的事情他还是不熟练。

    对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准备组织一次下西洋,并且在西洋设立贸易点,让大明的货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国出现。”

    “我算过,仅此一笔,朝廷每年起码能收入价值二三百万贯的金银。”

    下西洋有多赚钱不用多说,后世诟病的原因是在于下西洋的财货都进入了皇帝的内帑,尽管朱棣没有贪恋金银,并且把它们都投入到了国家上,可对于当时的大臣来说,一个香料折俸让他们成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为俸禄发到了成化年间才用完。

    群臣们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结果一听说成化也想下西洋,连忙将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让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们这辈子都别想拿到工资了。

    吸取教训,朱高煦可不准备用香料折俸来恶了文臣,起码要拉拢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为什么间隔时间越来越大,说白了还是沿海各国土著积攒了几百年的金银财货,你郑和来一次就被收刮干净了,不给几年恢复,他们就算知道金银铜矿和当地的珍珠珊瑚是好东西,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采。

    按照最反对下西洋的刘大夏说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费几十万钱粮来看,这个规模对于年入五千多万钱粮的大明来说简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还以为是刘大夏黑不到点子上,结果他来大明看了造船价格后,他只能说刘大夏已经尽力去黑了。

    “我准备让郑和、杨展、崔均、郑峻四人主持这次下西洋,同时在吕宋、巨港设置两个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确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么抄作业。

    朱棣搞了个吕宋总督和旧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还要好。

    吕宋那地方别人不知道,朱高煦还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边的吕宋岛还是南边的棉兰老岛,这些地方充斥着大量的金矿和伴生铜矿,除此之外还有铁矿和煤炭等东西。

    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土著虽然数量近百万,但他们的文化程度顶多停留在氏族制度时期,唯一一个国家还是十年前苏门答腊移民迁移过去弄出来的苏禄国。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们可太简单了,无非就是恩威并济。

    可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