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大明共有内、外卫五百五十六个卫,每个卫举荐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余人,加上民间武举人,每年万人入学都只是保守估计。

    相比较本就抗拒入学的武官子弟,这上万有意向的学子,才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点什么,兴许能用在科举上。”

    朱棣听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当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没有压低声音,因为这件事情明年就会曝光,到时候只要庙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这方面的意思,那他们肯定不难猜到。

    武举与国防大学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颠倒,毕竟普通百姓没有参加武举的本钱。

    不过眼下大明的军事资源不算多,不可能对民间投入太多,只能维持当下的条件。

    等以后基础军事资源上去了,国防大学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这个体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会涌出不少有天赋的将领。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徐辉祖他们:“四个月以来,可有表现显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错……”徐辉祖回答,这熟悉的名字也让朱棣高兴:“是他啊,前几日王真找我说过他,准备等他毕业后让他袭爵。”

    “能得到你的夸赞,看样子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却十分汗颜。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战死交趾,而后畏怯弃地的那个将领么,尽管他命长活到了景泰年间,期间还参与了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战功,但这样的人放在大明开国将领之中,能力或许还不如徐达手下的一个淮西指挥使。

    这样的人都能被单独提出来夸赞,这让朱高煦不敢想象这群武官子弟到底废材到了何种程度。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只能庆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壮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们就好好培养,不过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朱棣吩咐了一句,随后便转身下了校台。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开始在孟善、陈亨、张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国防大学游走。

    国防大学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现代建筑,以熟铁、混凝土浇筑而成,三所学院各有教学楼十栋,每栋占地二亩,高四层,有教室四十八间。

    乘上大辂,而来仰望那一栋栋教学楼,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这水泥是好东西,只可惜产量不高,不然可以让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也汇报道:“孙铖在辽东置办水泥场七十二处,儿臣也让亦失哈在各省置办水泥场各一处,南北直隶各十处。”

    “如今这一百零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