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是一副警惕的模样,但话里却始终有着几分自豪。

    经过朱樉、朱棡、朱橚等诸多子嗣常常为非作歹的洗礼。

    加上朱家第三代子孙中,能力乏乏却性情残暴者甚多,而体恤百姓,允文、允武者数量稀缺。

    这一切的一切,让朱元璋多次怀疑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可他再三思考,明明是一样的环境,为何朱标、朱棣、朱权等人性情温顺,体恤臣民,而其它子嗣就残暴不仁?

    这个问题纠缠了朱元璋许久,直到朱高煦这个“浪子回头”的家伙出现,朱元璋才拨云见雾。

    “兴许,有的孩子,注定就是生来讨债的。”

    朱元璋开口自我安慰,同时目光也看向武官:“颖国公可对这小子有甚评语?”

    “回陛下,颖国公曾对寿春驸马说过……燕王有福了。”

    “呵,这话倒是说的不错,老四这孩子确实有福,居然能让高炽和高煦这两小子侍奉。”

    朱元璋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而武官见他这模样,当即也低下了头,直到片刻后,他才不免开口打断了朱元璋的好心情。

    “陛下,近来东宫的兄弟回禀,皇太孙似乎一直与黄太常寺卿对藩王之事议论。”

    “……”听到武官的话,朱元璋表情一下子沉了下来,但很快又明朗。

    他很清楚,朱允炆的担心是有原因的,可对于朱允炆的担心,朱元璋却始终觉得他有些小家子气。

    朱元璋并未把所谓的“藩王之害”放在眼里,相反他认为眼下的大明是需要藩王制度的。

    这不仅从北方、西南、两广汉人稀少能看出,也能从眼下不断爆发的各地叛乱能看出。

    实际上,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江南之地赋税沉重?

    可问题在于,眼下的大明,只能从江南之地抽税来填补各地的缺额。

    “今年的移民数量几何?户部都统计好了吗?”

    朱元璋侧头向司礼监太监询问,对方听后也侧过身来,作揖回答:

    “回陛下,按照户部的布置,今岁应当从山东、山西之地移民六万前往北平、陕西及辽东、河南等地。”

    “南直隶、江西、福建三省,应当移民十五万补充云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

    “至于费用,户部已经呈交东宫,皇太孙已经批复了,大约耗费三百四十万石。”

    “耗费不轻啊……”朱元璋感叹一句,随后低头执笔,准备继续处理政务。

    不过在继续处理之前,朱元璋还是对武官吩咐了一句:

    “继续监察高煦那小子,他和他爹一样,都是不安分的主。”

    “他爹能十六岁常驻凤阳,驻军演武,这小子哪怕不能超过他爹,恐怕也不会差。”

    “注意些,别让他在南京城生乱。”

    “是!”武官闻言回礼起身,并向殿外退去。

    在他退出武英殿的时候,朱允炆也恰好忙完了事务赶来。

    瞧着退出殿外,并朝自己行礼的武官,朱允炆略微皱了皱眉,但最终却没多说什么。

    只是在武官离去后,他意味深长的往武英殿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