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一旦当地汉人比例保持在五成以上,屯卫或是裁撤为民,或是编练为军,一步步的向外推进。

    三宣六慰、南洋地区、还有南边的南州,外东北各地、西域……

    这些才是卫所制大放异彩的地方,内地已经不需要了,各地只需要保留两到四万的常驻战兵就足够。

    此外,战兵也会按照朱高煦的制度,每隔三年与边疆进行轮换,以此保障内地战兵战力。

    “陛下,臣户科给事中王回,有事起奏……”

    突然,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响起,众人纷纷看去,却见到一个二十三四的年轻官员正在作揖。

    “准奏!”朱棣想看看这官员要卖什么关子,而这王回则是继续道;

    “新政推行,本该就是按照十税一的方式,对各行省进行税收。”

    “如今执行多年,各省却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是否有些不妥……”

    王回的话说完,整个庙堂都站不住了。

    确实,如果按照当初朱高煦宣布的办法,那大明朝收税就应该取消田赋的定额,而是按照各地田亩产出来进行收税。

    然而新政推行这么多年,各地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有些与理不通。

    这样的问题,庙堂上的这些人精哪能不了解?

    可问题在于,谁都不愿意戳破这一层,哪怕是金台之上的朱高煦与朱棣。

    百官不愿意戳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真的按照十赋一进行收税,那就等同是主动要求新政推行到江南。

    毕竟以当下江南的官吏数量,根本就不足以执行十税一的收税方式。

    尽管他们可以接受朝廷在江南推行新政,但他们却不会主动要求。

    至于朱高煦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朝财政不足,不足以对人口最为稠密的江南地区推行新政。

    以当下江南三千多万人口的数量来说,推行新政所需的教习、吏员加起来起码五十万才能把这税收上来,把官学推广开来。

    维持如此庞大的吏员、教习数量,所需的钱粮是如今大明拿不出来的。

    只有等到郑和带回这次下西洋所获的金银,朱高煦才能一鼓作气的将新政在江南全面推广。

    只要解决了江南,那陕西、两广、云南和湖广、福建就容易推行多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郑和肩头压力还真是挺大的,不仅要承担军队北征所需的燧石压力,还需要承担江南新政推行的财政压力。

    如果郑和知道这一切,估计会加快速度赶回大明,毕竟此刻的他已经进入满剌加海峡了。

    不提他那边,当下急需解决的,主要还是王回的事情。

    朱高煦记得这人,他是山东迁徙渤海吉林城出身,也就是说他是实打实的渤海新政派。

    以他的身份提出这种想法,不难看出,年轻力壮的新政派十分不满这两年朝廷限制招募吏员数量的做法。

    在他们看来,大明需要更多的吏员,而他们的家乡子弟难以科举为官,便只剩下走吏员这条道路。

    反正江南官绅一直歧视他们北方人,如今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走入江南,好好收拾一顿这群家伙。

    朱高煦可以保证,一旦新政在江南推行,那即便不用他开口,新政派的官员与吏员们也会卯足了劲的去调查江南出身的官员们。

    但凡他们出现过原则性问题,新政派都会把他们往死里搞。

    南北矛盾始终是明初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想到这里,朱高煦就恨不得把赵宋那群皇帝和士大夫拉出来凌迟。

    一个“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硬是分裂了南北二百多年,更别提三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