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最艰难的时期渡过了,城池足够容纳五千人生活,城外开辟有三千二百余亩耕地。

    这些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其次就是从返航先遣队船上获取的土豆、番薯、玉米、番茄等等作物。

    当地土地贫瘠,亩产仅有五斗实粮。

    虽然水果丰富,可长期缺乏谷物的生活,还是让驻扎在这里的将士们骨瘦如柴。

    郑和闻言,也不着急前往东洲了,而是率领上岸的五千余将士帮忙开垦荒地,同时与杨展商量,由杨展率领海上舰队先一步前往昆仑洲的西南海岸,确认当初王任他们经历过的那些部落是否还存在。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等杨展返回昆仑角时,已经是腊月的最后两天了。

    杨展已经确定西海岸有部落,可以为他们补充足够的淡水和水果、蔬菜,郑和也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为昆仑城开辟了七百多亩耕地。

    做完这一切后,众人补充了足够多的淡水,随后留下一个千户继续留驻昆仑角,剩余七千人乘风破浪,继续向着他们的目的地东洲进发。

    在他们出发东洲之时,大明朝也迎来了期盼一年的正旦新春。

    “噼里啪啦……”

    一如往年,由于吏治整顿,凡是执行了新政的地方,虽然不敢保证没有官吏贪污腐败,但下限总归是比未执行过的地方要好上许多。

    十税一的政策,加上都察院巡察御史的增加,外调的吏员们终归还是需要在意饭碗,而普通百姓也因为这些吏员是流吏,不担心日后来自本地的报复,因此大胆弹劾。

    洪武年间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地方上十三道的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永乐新政开始后,两京设十五名监察御史,各省各设十名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抬品级为正六品。

    监察御史之下,又有正八品巡察御史,日常职责就是巡察地方各县镇村,每名监察御史下有二十到三十人不等的巡察御史。

    也就是说,当下的都察院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机构,尤其是两千余名巡察御史,几乎就是各地贪官污吏头顶悬着的利刃,时不时就会落下。

    要知道当下的大明经过了几次开疆拓土,但治下也不过才一千六百余县罢了。

    对于两千多名巡察御史来说,这一千六百余县根本不够分,要么就是多人一组调查府治,要么就是分散开来,去巡察下面的集镇、乡村。

    巡察御史有自己的任务,两年没有成绩就会被调派地方为官。

    正因如此,这两千多名巡察御史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在地方上来回调查,地方官员也将他们称之为疯狗。

    “这群人一直弹劾巡察制度,你觉得是巡察制度不好,还是他们害怕?”

    春和殿内,朱高煦坐在位置上端起茶杯询问面前的夏原吉。

    作为吏部尚书的夏原吉闻言颔首:“巡察制度是好的,但您给他们下任务,每两年必须达标,这就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这样的气氛,让各地官员人人自危,从而做事小心谨慎,偏向保守。”

    “不过……”夏原吉顿了顿,又补充道:“这样的风气,对于百姓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就是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他觉得巡察制度有利有弊,朱高煦也是这么觉得的,因此他抿了一口茶水后便放下茶杯道:

    “任何政策执行不好都是双刃剑,因此我才会在巡察御史弹劾后,设置京审制度。”

    “虽然麻烦繁琐,但总归能减少部分冤假错案。”

    京审制度,就是派京城官员前往地方,在某段时间提审官吏,经过调查后判定是否违反《大明律》。

    如果没有,属于冤假错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