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高煦上疏,王回就不敢那么放肆了,但他依旧想要让江南老老实实把兜里的钱粮掏出来。

    北方和西南都老老实实掏出来了,就江南私藏着,他不对江南动手,又该对谁动手?

    “南直隶、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新政推行确实有问题,王回……”

    “臣在!”

    朱高煦淡漠开口,王回也听出了皇帝不满意的意思,连忙上前作揖。

    “任命你以大学士身份节制都察院、刑部、刑科、吏部、吏科、户部、户科,对江南进行京察,尽快把新政落实……”

    “臣领旨谢恩!”王回跪下叩首,杨荣杨溥二人则是脸色很不好看。

    薛瑄闭口无言,徐硕也不想插手其中。

    “好了,此事不用再议,对江南的京察也即日开启。”

    朱高煦起身,众人纷纷躬身行礼。

    随着朱高煦走下金台,走回偏殿,众人这才直起了腰杆,而杨荣与杨溥也阴沉着脸,死死盯着王回。

    王回撇了他们一眼,似乎觉得这群人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

    “既然陛下有旨意,那就请诸位暂替在下处理政务,在下现在要去忙江南京察的事情了……”

    话音落下,王回拂袖而去,脚步都轻快许多。

    新政派势大,只要有了皇帝的旨意,对某一地方和衙门进行京察根本不会遇到什么太大的阻碍。

    每两年科举高中进士的人足有三百人,而大明朝现有的正七品以上官职不过四千多个空缺。

    可以说,每年都在有人等待位置,其中不乏有实力有背景和能力强的人。

    但凡能力强,基本都会被人所拉拢,故此不管是新政派还是保守派,他们都需要足够的位置来安排人。

    江南京察不仅能查出许多位置,还能把盐茶酒税的新政推行下去,解解燃眉之急。

    不仅维护了朝廷的财政,也维护了新政派在庙堂的权柄。

    这件事办好,王回的地位不管是在武英殿还是在新政派,都会变得十分稳固。

    在他的安排下,三千余人的京察团队开始分批南下,而此刻的北方也是狼烟遍地。

    七月初四,朱瞻基率塘骑搜寻到了忽兰忽失温,并在这里看到了大批的牛马粪便,这些粪便代表着蒙古人就在附近,而朱瞻基也马不停蹄的将这消息告诉了朱棣。

    “率领精骑把他们包围,然后不断向内挤压,将他们俘虏并带往关内,如此一来,漠北最少二十年无法恢复元气。”

    军帐内,火把的火光飘零,孟章与朱能则是在完善对忽兰忽失温的鞑靼、瓦剌军队用兵计划。

    朱棣坐在主位,他身着一身鸳鸯战袄,略微厚实。

    虽然身体还算健壮,但他毕竟老了,所以漠北的七月夜晚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寒冷的。

    瞧着诸将讨论,朱棣考校般的将目光放到了朱瞻壑身上:“小子,你来说说。”

    朱棣一开口,众人就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壑。

    朱瞻壑的能力有目共睹,指挥这种十万骑兵的能力他显然没有,不过既然是太上皇询问,诸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只是询问,而不是执行。

    “爷爷,我觉得当下应该防备的还是胡人逃窜,不如把包围圈放大,同时在北边的各个山坳驻扎兵马,堵住他们去路后,再由诸位将军领兵将胡人全歼于此。”

    朱瞻壑实际带兵确实指挥不了十万骑兵,但只谈及理论知识,那他的理论知识还是够用的。

    在他看来,明军的骑兵数量和质量都要比蒙古人的更好,并且按照阿力台等人原先的计划来看,他们也并无正面与明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