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提及了两個人名,杨荣闻言皱眉道:“这几人自己屁股都不干净,居然还敢查我们和东里先生。”

    “等着吧,等东里先生入京,我们也就能安心稍许了。”杨溥吐出一口浊气,随后带着杨荣走回了武英殿内继续班值。

    几日后,远在陕西的杨士奇便接到了自己长子杨稷被王回“污蔑”判罪,以及自己得到拔擢的消息。

    身为人精的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当下就派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翌日北上北京任职。

    随着他一声令下,朴素的一个院子内便开始有三五名下人和婢女为他收拾行李,而他则是坐在主位,老神在在。

    六十岁的他并不显老迈,毕竟对于他来说,担任一省布政使并不算困难,他之所以考不上科举,主要还是因为在治国上没有新意。

    不过当下不同了,朱高煦有着自己的治国思路,杨士奇只需要按照朱高煦吩咐的按部就班完成就行。

    这么一来,他自然就能出色的完成朱高煦吩咐的事情了。

    至于陕西内部的勾心斗角,说实话那些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单论心计,他并不逊色任何一人。

    他的作风也十分清廉,让人无处寻觅罪证来针对他,所以对于这次自家长子遭到抓捕,他也认为是王回背后的人为了对付自己罢了。

    “先生,都收拾好了……”

    一名幕僚上前与杨士奇作揖,杨士奇缓缓睁开眼睛,眼神并不浑浊,反而十分清明。

    他看向幕僚,语气平淡道:“稷儿那边,真的是诬告吗?”

    “老家的人传来消息,都说是诬告。”幕僚不假思索的回应。

    杨士奇看着他,沉吟许久后才询问道:“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这……在下不敢说。”

    “我明白了,你不用说了,收拾东西我们准备出发吧。”

    当幕僚开始迟疑的时候,杨士奇就知道了自家儿子肯定是犯了事情,但皇帝却依旧拔擢了自己。

    显然,皇帝并不希望在江南被打击后,新政派依旧势大。

    尽管经过了前年的癸卯案,新政派已经遭到了重创,但这个重创主要还是中下层官员吏员,而上层却并未遭受重创。

    然而问题在于,新政派的最上层主要是当年朱高煦利用建文新政中察举制漏洞推举的官员。

    当年他一口气将三千吏员推举为官员,而这些人有一部分倒下了,还有一部分则是爬到了权力顶端。

    当初王回敢在武英殿和新政领头羊的孙铖对喷,也是因为背后有他们撑腰才敢这么做的。

    杨士奇虽然一直在陕西,但他在京城的眼线却并不少。

    孙铖早已被架空并回家养老,以他韩州伯的身份,旁人想要攻击他并不容易,所以面对他五十出头就养老的举动,李冕那群人也没有追杀,因为他们知道孙铖能养老是朱高煦的授意。

    燕府与渤海,这两个班子能成功全靠朱高煦和朱棣,实际上两个班子内部有实力和才干的并不算多,只是因为搭上了顺风车而得到了旁人一辈子得不到的荣华富贵。

    孙铖一个吏员,当年治理一个辽东的新政都花费了近十年时间才结束入朝,可见他的能力并不算拔尖。

    如今是老人退下养老,新人崛起执政的时代,没有能力的老人如果不主动地急流勇退,那便只有被人强行退下。

    李冕这群人,本就是能力不如地位的人,故此许多大事上根本没有他们的身影,而他们有的不过只是资历。

    利用资历和地位,他们提拔了类似王回、张孟存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并以提拔之恩对他们相加要挟,让他们这群人成为自己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