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来提高守城兵卒的视野和攻击能力。

    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

    而是眼睁睁的看着魏军营寨一点点在废墟中修筑起来。

    “我倒是要汉军来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个胆子。”

    此时站在瓮城墙上的守军就可以放箭射击,抛砸石头,放火倒开水等,把敌兵杀退。

    恐怕是自取其辱罢了。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同样的,机遇中也是蕴含着危机的。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

    譬如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至于他们当雇佣兵的经验为何如此丰富,这就要往前面去说了。

    “都督,在汉军眼皮底下筑寨,万一汉军来攻,那该如何是好?”

    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

    护鲜卑校尉牵招,度辽将军阎柔,并州司马田豫。

    五千五百人,一次大败,怕是要损兵折将一大半了。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而且,就算是你将风凌城打下来了,损失势必巨大。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

    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还可以利用高度优势,观察敌人的动向和部署,以及自己的战场环境。

    现在过了一年了,汉军已经站稳脚跟了,再去打,能打得过?

    收复关中?

    虽然他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但有曹丕的喜爱,一路上还是走到了高位之上,甚至能够领军出征。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见此情形,司马懿脸上有着担忧之色。

    这才是真正的臣子该做的事情!

    曹丕感念司马懿之勇武、之为君分忧,当即给了他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的官职。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利用心理优势,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压力和恐惧。

    因此

    魏延现在只是想稳着来。

    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