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一声。

    “老村长,还有什么事?”

    “是啊。”

    “我们家摊上一亩地,我要抓紧时间的。”

    在场的汉子们七嘴八舌道。

    “招工两百五十人,其中两百人每人每日二十文钱!”

    “另外五十人进入土窑内,每人每日百文。”

    “这两百五十人一日,管三顿饭。”

    许老三沉声道。

    “老村长这个和砍玉米杆,都能一起做的吗?”一个村民忍不住问道。

    “都能做,但前提要做好。”许老三点了点头。

    “老村长,算我一个,我家兄弟多,我不去地里了,就在这里帮工。”

    “算我一个,我婆娘比我力气大,她去地里砍玉米杆,我留在这里。”

    “算我一个。”

    “最少就给二十文,还管饭,放到过去简直不敢想。”

    “谢谢村长念着我们。”

    一个个村民七嘴八舌的兴奋道。

    “别谢我,你们应该感谢的是远胜。”

    “丑话说到头里。”

    “干活拿钱,吃饭张嘴,其他事别管别说。”

    “如果让我知道,谁管不住嘴巴,又不肯掏力气。”

    “那不是和我过不去,那是和整个青山村过不去。”

    “等下我念名字,念到谁就是谁。”

    “没有念到名字的,就赶紧把自家地里的玉米杆给砍完送过来。”

    “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安排。”

    许老三脸色一沉,随后喊来大牛耳语了几句。

    不大一会大牛就跑回了村子里。

    再过来的时候是牵着两辆驴车,为首的一辆车,是把青山村祠堂里八家先祖的牌位给请了过来。

    青山村许姓最大,人最多,还有其余七个姓氏。

    后面一辆驴车上坐着的,正是其他七个姓氏硕果仅存的老人,也是每个姓氏的领头人。

    青山村五百户,人数超三千人。

    在整个十里八村乃至是整个青山县都是大村子。

    规矩自然多,祖宗家法也甚是严厉。

    更是有着自己的祠堂。

    离众人百米开外的时候,七个老人拄拐就走了下来。

    在场的汉子们纷纷恭敬的上前问好。

    “大爷,您老来了。”

    “王爷爷。”

    “刘爷爷,您来了。”

    “高爷。”

    ……

    来的人几乎都是这些汉子们的爷爷辈。

    一个个问好的时候,都是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才敢站起来。

    平常见面也就罢了。

    现在这个场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哪里敢有丝毫的怠慢,毕竟老祖宗的牌位都给请过来了。

    在场的人都收起了嬉笑之色,陡然间变得肃穆了起来。

    要说隔壁的临安村在当年是战功之乡,那是抬举了他们。

    青山村作为青山县最大的村子,在这动乱的时代长河里,靠的可不仅仅是人多,而是够狠,如此才能聚的起势,才使得青山村历经一次次的战乱,都没有散掉。

    青山村绝对当的上是这青山县乃至青州府,最大的战功之乡,征兵之地之一。

    别的村子早就换过几茬了。

    唯独青山村,据族谱计算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当年的许姓就在这里扎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