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挺胸腆肚,嗔目大喝道:“临安府尹车驾在此,何人敢打斗喧哗!”

    这也就是曹泳是携家眷出游,不然摆了卤簿出来,鸣锣开道,也就不用肉喇叭大喊了。

    方家老族长刚爬出打斗的人群,听说临安府尹在此,大喜过望,连忙跑上前大声呼救:

    “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我方家恶妇,不守妇道,勾搭相好,殴打长辈,忤逆不孝啊。”

    曹泳就坐在最前面一辆车上,车子忽然停下,曹泳便探出头来察看动静。

    忽然听到有人拦路喊冤,说是有恶妇忤逆,曹泳不由吃了一惊。

    审理案子,其实用不着他这位府尹出面。

    实际上县太爷都很少出面,县里自有专门负责司法诉讼的官员。

    但忤逆是礼教大事,而且秦相说了,最近要帮他运作一番,把他升为大司农。

    这个时候,民声舆论最好别出什么问题。

    所以曹泳马上吩咐师爷宋鼎:“你快去,看看出了什么事。叫徐知县也去。”

    宋师爷从车上下来,快步迎向方家族长。

    又有随行小厮跑去车队最后方,通知临安知县徐海生。

    曹泳不放心,也从车上下来,扶了扶头上簪的好红好大的一朵牡丹花,向前方走来。

    簪花是宋人独有的一种时尚文化,最初缘于皇帝赏赐鲜花给大臣。

    不过北宋早期风气里,男人们并不习惯在头上簪花。

    可皇帝所赐,又不能不予重视。

    他们不愿意把花戴在头上,就宁可安排一个随从,专门捧着花,跟在他们后面。

    御史老爷们就看不惯了,便上书弹劾他们,认为皇帝御赐的鲜花,应该戴在头上以示尊重。

    从那以后,皇帝赐了鲜花,大臣们就只好戴在头上了。

    尤其是盛大节日和庆典的时候,文武百官人人簪花,招摇过市,一时蔚为奇观。

    时尚都是从上而下形成的,民间男子见了当然有样学样,于是宋人簪花的风气就此形成了。

    到了如今,再没有什么官员觉得簪花是件羞耻的事儿了,他们已经习惯成自然。

    今日郊游,曹泳便也簪了一朵花。

    临安风气,五月茉莉九月菊,这是时令花。

    临安培育牡丹的花农不多,牡丹花的价格就格外贵一些。

    曹府尹要戴花,当然要戴最贵的。

    宋师爷上前,向那方氏族长询问起来。

    徐知县得了信儿,也提着袍裾从后边颠儿颠儿地跑过来。

    满脸红唇印的青年扭头一看,那车队中看到了曹泳,不禁大乐。

    他拿起折扇连连挥动:“曹泳,这里来,这里来。”

    谁敢直呼本官名姓?

    曹泳听见招呼勃然变色。

    他拧着眉毛往这边一看,立即呲起大牙,顺了眉毛,提起袍裾,跑得比徐知县还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