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统一注释是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统一注释,就能统一读书人的思想。

    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后不遗余力推行此项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从这几年各地县试、府试、乡试普通百姓学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项政策的效果。

    读书人越多,朱棣砍起人来就越加麻利。

    不用担心像洪武朝一样,动不动朝堂上的官员就少一半。

    而朱棣这与老朱相似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跟文官处不到一块去。

    若不是二者之间有朱高炽这个太子从中斡旋,现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几个折扣。

    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里。

    虽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总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么变化的。

    ……

    大明就在这样稳步发展中前进。

    冬去春来,时间也来到了永乐五年。

    交趾发生叛乱,朱棣任张辅为总兵官,率军前去平乱。

    永乐五年末,叛乱平息,张辅奉命留守,震慑别有心思之人。

    永乐六年,六十五岁的张玉因早年间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复发,生命垂危。

    朱棣召张辅回京。

    在见到儿子之后,张玉交代完身后事,便闭上了眼睛。

    一代名将,溘然长逝。

    朱棣下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并追封张玉为河间王,配享太庙。

    张辅袭爵英国公,岁禄加至三千五百石,加封右柱国,特进荣禄大夫,另赐冠服,白金等物。

    张玉的丧事结束,京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大明依旧在稳步发展,朝堂上太子党和汉王党不时就争一下。

    但,杨轩却发现,朱棣的白头发又多了。

    “河间王张玉走了之后,你的状态变差了许多。”杨轩找到朱棣,道。

    “是吗?”朱棣道。

    “嗯。”杨轩点点头。

    “我在为未来担忧。”朱棣道。

    “如今的大明可做一军之统帅之人不多,张玉的离开相当于断了吾之一臂啊!”

    “丘福的年龄也大了,也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而且丘福的性格并不如张玉稳重。”

    “张辅有其父之风,但接下来的三年需要守孝。”

    “若再起战事,朝中怕是无将可用。”

    朱棣说着自己的担忧。

    其实统军之人并不是没有,宁王朱权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人选。

    但朱棣的内心之中对其还是不放心的。

    徐辉祖也不错,镇守北平尽心尽力。

    可朱棣最信任的还是跟着自己经历靖难之役的将领们。

    但,可做一军之统帅的大将基本上已经凋零,剩下的,可为将,而不可为帅。

    “那就开武举吧!”

    “不然等这一代将领凋零之后,大明的武将将会陷入青黄不接的情况。”

    “等到以后太子和皇长孙手中的时候,可能会真的无将可用。”

    杨轩想了想,道。

    “我也在思考这事儿。”朱棣道。

    “此时宜早不宜迟,就算通过武举的选拔,也要进入军中历练才行。”

    “像韩信,霍去病这种天生统帅之人,太少太少。”

    “更多的,还是通过一场场战争,积累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