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朱棣召见各国使臣,并举行宴会接待。

    宴会规格极大。

    教坊司上演了不少好节目。

    杨轩对此并没有多少关注,他就找了个角落,安静的吃席。

    此次宴会后面,大明与各国确定了朝贡关系。

    基本上是三年一朝。

    不过各国对大明的繁荣很是羡慕,希望一年一朝。

    此事,朱棣全权交给了太子和礼部去与各国使臣商议,自己只看最后的结果。

    几天后,御书房。

    杨轩和朱棣喝着茶,闲聊着。

    这时,王忠进来禀报,说是礼部尚书求见。

    “宣!”朱棣放下茶杯,淡淡道。

    “臣郑赐参见陛下!”礼部尚书郑赐拜道。

    随后看见杨轩也在,便问好。

    “见过长平侯!”

    “平身。”朱棣道。

    “何事?”朱棣问。

    “禀陛下,关于各国派遣使臣来我大明朝贡,现已确定好了章程。”

    郑赐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

    见此,杨轩接过折子,转呈给朱棣。

    后者看完以后,又递给了杨轩。

    见此一幕,郑赐心里一阵羡慕。

    满朝文武,有谁能有长平侯这么受圣宠。

    “陛下,这上面关于朝贡的回礼,臣觉得不合理。”

    杨轩看完折子,直言道。

    现在有外人在,所以在称呼上,杨轩还是很照顾朱棣的面子的。

    “哦?朕觉得没有问题啊!”朱棣疑惑。

    郑赐也看向了杨轩。

    “就这上面,朝贡的回礼,竟然是三倍。”

    “这怎么行?”

    “我大明不成了冤大头了吗?”

    杨轩道。

    “侯爷,关于朝贡回礼制度,是太祖高皇帝所定。”

    郑赐解释道。

    “何况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多些回礼也是应该的。”

    “如此,也能体现大国的胸襟与气魄。”

    他随即又补充。

    “是啊,这很合理。”朱棣道。

    就是要面子呗……杨轩心道。

    然后看向朱棣,示意让郑赐先离开。

    朱棣微微点头,让郑赐先下去。

    “臣告退。”郑赐离开了。

    “你想说什么?”朱棣看着杨轩。

    “太祖所定的朝贡制度本就不合理。”

    杨轩道。

    “那你当初怎么不跟父皇说?”朱棣道。

    “洪武朝后期不是施行海禁政策嘛,连藩属国的朝贡都停了,说这些干嘛。”

    “不过现在要恢复朝贡,那这制度就得改一改了。”

    “起码,咱们大明不能再当冤大头了。”杨轩说道。

    “什么叫冤大头,难听死了。”朱棣不满道。

    “本来就是。”

    “朝贡就是一门亏本的买卖。”

    “为了面子,耗费甚大。”

    “收益却少的可怜。”

    “洪武朝的时候,朝贡对朝廷财政的影响不大。”

    “可如今,在大明的各国使臣,以及国王,所代表的国家就有数十个。”

    “以后郑和出海,还会有更多的外国使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