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确实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朱棣的脸色黑如锅底。

    “总之,多刊印一些,流落民间也好,赏赐给官员也好。”

    “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让《永乐大典》能够流传至后世。”

    “这是功在千秋的事。”

    “狡兔还有三窟呢!”

    接着杨轩又拿很多典籍遗失的事举例子,就是让朱棣明白,《永乐大典》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对民族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行吧,我知道了。”

    朱棣认真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听取杨轩的建议。

    在为《永乐大典》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朱棣也发现了有些典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或毁于战乱,或遗失。

    多次为之遗憾!

    朱棣也不想自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编纂的《永乐大典》无法流传到后世子孙的手里。

    那样的话,他怕是能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这些事,说起来轻巧,但都是花钱的事。”

    “朝廷的财政,你现在也知道了。”

    计划很好,但现实也不能不顾。

    回血的事儿,还早的很。

    杨轩坐在椅子上沉思。

    好一会儿,他开口道:

    “秋粮已经征收,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收入就只剩下两个市舶司的关税了。”

    “应该可以顶一顶。”

    夏粮和秋粮,现在基本上都换成宝钞和白银了,减少了贪污,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不过,几十年下来,宝钞不可避免的会贬值。

    适当的增发宝钞,可以使大明的经济更繁荣。

    当年杨轩编写的那本关于宝钞的小册子,朱棣朱高炽他们的都读过,知道不节制的印发宝钞对大明的危害。

    所以朱棣一直感觉钱不够花,束手束脚的。

    “《永乐大典》复审完后,刊印出售应该都是明年的事了。”

    “嗯…明年的经济,应该能好一点。”

    “算算时间,郑和率领的船队,明年就能回来了。”

    “应该能带来不少收入。”

    郑和是永乐七年三月出海的,现在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多一点。

    这次去的地方更远,不过永乐九年下半年应该就能回来了。

    “那就这样吧,今年能省就省。”

    朱棣也没什么好办法。

    好在数年时间,运河已经疏通的差不多了,以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损耗。

    同时朝廷也不用再花几十万,上百万两疏通运河了。

    这么一想,朱棣的心情就好多了。

    察觉到朱棣的情绪变化,杨轩也不知道朱棣又想到了什么好事。

    只能暗自腹诽一声神经。

    “对了,交趾的事,老大和姚广孝已经做好计划,并且初步实施了。”

    “但是吧,还是太仁慈了。”

    “不过这倒也符合老大的性子。”

    “仁厚嘛!”

    “所以我打算让老二来负责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

    朱棣回头看向杨轩,话题跳跃的很快。

    “不怎么样。”杨轩摇摇头。

    他明白,交趾的这个计划,有伤天和,谁负责,谁最后就要背锅。

    朱高炽是太子,素来仁厚,若让他将这个计划负责到底,对他的名声损害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