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现在锦衣卫耗费巨大,且权利过大,十分不易控制,容易出现冤假错案,甚至滋生贪污腐败,影响皇家信誉等等。

    当然,真正打动夏皇的理由是,锦衣卫乃是八皇子,当今秦王亲自主持建立的,里面拥有大量秦王的拥护者,对于皇上掌控天下十分不利。

    虽然这话说的比较隐晦,但是对于朝上这些人精来说,是个人都能听懂。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打探了很多隐私秘事,若是泄露,会影响朝廷信誉和皇家声誉。

    同时,民间更是对这个机构怨声载道,各种构陷冤案层不穷,民间百姓苦锦衣卫久矣。

    一众官员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让夏皇有些动摇了。

    李进忠作为皇上的身边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却不敢说。

    他知道,皇上对秦王的忌惮已经超过了对那些权臣的忌惮,若是他出言劝说,很可能会引起猜疑。

    虽然朝堂上夏皇并没有直接下旨同意裁撤锦衣卫,但是态度已经动摇,这让众多官员立刻看到了希望,动作更加频繁。

    最开始还只是十八个官员联名上书,但随后就变成了大半官员全都赞同的趋势,这让夏皇产生了一种大势不可违的错觉。

    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才是乾纲独断的皇上。

    而与此同时,常山带来小队也迅速收拢甄别出了数十个底层的精英锦衣卫,然后通过他们,获得了更多锦衣卫内部的信息,并且迅速拉拢更多的锦衣卫。

    这些锦衣卫在得知朝堂上的事情后,本来还有些摇摆不定,现在却立刻坚定了信心,直接转投了秦王府,成为了常山的麾下。

    甚至还没等夏皇下旨,锦衣卫中就有大量人员开始迅速离职。

    其中既有看到锦衣卫有被裁撤风险的权贵子弟,也有一些混日子的关系户,但最多的却是那些精明强干的底层锦衣卫。

    对于秦王,他们自然不会忘记,知道这位才是锦衣卫真正的掌控者,转头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更是迅速将家眷向着余州转运,其中一部分曝光的也跟着一起前往了余州。

    因此,等两天后,夏皇终于顶不住压力,下旨裁撤锦衣卫的时候,京城锦衣卫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以至于圣旨到了锦衣卫衙门的时候,连个接旨的人都没有,仿佛这次的联名行动成了一次闹剧。

    更让那些一直关注锦衣卫的势力心头一紧的是,那些忽然消失的锦衣卫到底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