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方明华自然不知道已经有人勇敢走出这一步,和出版社讨价还价争取到了版权收入。

    这种事都是作家和出版社秘密签署合同,没人会公开场合说。

    今天没课,早上刚下了雨天气比较凉快,中午吃完饭方明华看着外面的天空,突然有一种冲动。

    他想去找一个人。

    诗坛北大三剑客的之一“西川”。

    三年前(1984年)的春天,方明华应作家出版社编辑的邀请来燕京修改他写的《闯关东》,那时候他刚刚担任负责诗歌散文组的副主编,所以在办完正事之后专门去了一趟北大找到西川。

    那时候西川还是燕大五四文学社的社长,两人聊了好长时间,通过他方明华又见到已经在政法大学教书的海子。

    问他们要了最新写的诗歌,还鼓励他们向《延河》投稿。

    后来以后两人就再没接触过,只是偶尔西川会给杂志社寄来他写的诗歌。

    今天,方明华突然想见见他。

    西川现在已经从燕大毕业,在新华社《环球》杂志社做编辑,方明华准备去他单位找他。

    《环球》杂志社在宣武门西大街,方明华直接坐面的赶过去,很巧,他在杂志社三楼找到正在忙碌的西川。

    看上去比三年前成熟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青涩。

    看到是方明华到来,西川颇感意外,又惊又喜。

    “方主编,你来燕京出差?”

    “我在鲁院临时代一段时间课,今天没事所以来找你。”方明华笑道。

    “坐,坐”西川手忙脚乱将放在沙发上的书刊稿件移开。

    “房间比较乱,不好意思啊。”

    “大家都一样,我们杂志社也是如此.整齐就不叫编辑室了。”方明华笑道。

    西川的办公室有两个人,看到方明华进来就借故出去,留给两人聊天。

    喝了一口茶,方明华才关心问道:“西川,做编辑工作习惯吧?”

    “刚开始真有点不适应,现在算是习惯了。”西川倒也诚实:“自己写作和做编辑,简直是两回事。”

    “是啊.后者可比前者枯燥多了。”

    两人又聊起各自现状,西川告诉方明华,他正在和几个朋友筹办一个民间诗刊《倾向》。

    民间诗刊是热爱诗歌的人在小范围发行的诗刊,印数比较少,不定期出版的,用于诗歌爱好者之间相互交流,印制粗糙由于没有正规刊号,经常会被官方查封。

    八十年代是现代诗歌的高光年代,自从七十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人创办的诗刊《今天》之后,各地的民间诗刊层出不穷,几乎每个诗刊团体就有自己的诗刊。

    像蜀省尚中敏、杨黎等人办的诗刊《非非》,苏省青年诗人韩东和云南青年诗人于坚创办的《他们》,燕京诗杨炼、林莽、多多、雪迪等成人创办的《幸存者》等等,据统计全国有几百种之多。

    所以,现在方明华听西川创办民间诗刊也不足为奇。

    “除了你,成员主要有谁?”方明华随意问道。

    “海子、骆一禾,还有欧阳江河,申城的陈东东等人,我们创办的这个诗刊主要是对付伱的朋友。”

    “我的朋友?”方明华有点不明所以。

    “就是蜀省的尚中敏。”西川语气中带着一丝幽默:“据我听说你们关系不错,他专门赶到西京和你理论,你去年到到蓉城他还专门请你吃了火锅。”

    “这事你都知道?”

    “诗人嘛,经常各地乱跑,这种野史比诗歌传的还快。”

    方明华听了哈哈大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