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些好处,那是门也没有。

    这里的联姻,指的还是大周男子迎娶倭国之女。

    想娶大周女子?也可以,除非是商女。

    待卫渊与王安石一同离开皇宫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前者道:“王兄,我极少佩服人,但不得不佩服你,初来乍到,就要裁剪各司吏员,伱就不怕用膳时不小心被噎到?”

    王安石听出了他的话外之意,故作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看了看左右,压低了声音说道:

    “听卫将军这意思,难道有人要害我?”

    卫渊翻了个白眼,“王兄好自为之。”

    忽的,王安石正色道:“卫将军,倭寇之乱,使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我曾在沿海一带为官,深知其害。”

    “我希望,来年开春,你去南方,不只是走个过场,为沿海百姓计,多杀一些倭寇吧。”

    卫渊一愣,“无需王兄提醒,卫某也是想为天下人做些实事。”

    “只是你我路不同,你看到的是百姓生计,而我看到的,是广袤河山,是长城内外,是天下一统。”

    王安石突然郑重作揖道:“路不同但道相同,在下能够相识卫将军,实为在下之幸。”

    “卫将军不是狄公,我也不会成为韩章。”

    “在下始终坚信,将相和,方能安天下。”

    卫渊回礼道:“将相和,安天下。”

    或许连这两位年轻人都没有想到。

    这一刻的彼此互相作揖,是历史的成全,是照耀汉家江山的日月,也是二人蜜月期的开始,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两位庙堂之上的极致代表,似乎在这一刻,就某些事,已经达成共识。

    这一幕,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要被后世人传唱。

    ——

    大朝议结束第二天,倭使来到京城。

    由富昌伯父子亲自接待。

    当然,这跟卫渊并无多大关系。

    如今忠勇伯府最大的事情,就是准备年货,过年。

    此刻,伯府内。

    张嬷嬷写了一份所需年货的单子,小到春联大到过年时所需吃食等,林林总总下来,约有一千两银子左右。

    卫渊觉得,这太节省了,

    “张嬷嬷,我难得在京城头次过节,用一千两银子准备年货,会不会太少了些?”

    张嬷嬷摇头道:“不少了,虽说咱们伯府是头次在京过年,定是要图个热闹,但能省的,还是要省。”

    “您现在深得官家器重,咱们府上是不缺银子使,可若铺张浪费,过于张扬,老奴觉得,也不太好。”

    “这单子上桃符一项,不用咱们花钱,盛家来人说了,他们的老爷盛竑盛大人会亲自写。”

    “还有诸多肉食,您老师府上那边也已经备下了”

    “.”

    桃符就是春联。

    听张嬷嬷把话说完,卫渊哭笑不得。

    这位张嬷嬷不愧是被自家师娘亲自调教出来的,知进退更懂管家,唯一的缺点就是太抠了。

    比如有某個下人想要多拿一些炭火,张嬷嬷硬是死活不肯,说家规制度就是如此,不容轻易更改。

    有张嬷嬷这样的人在伯府,伯府门风想不正都难,绝不会出现像盛家大娘子放印子钱之事。

    “嬷嬷,这样,你我各退一步。”

    “今年拿出三千两银子来置办年货,至于家里的下人们,一律赏钱五银。”

    卫渊笑着开口。

    张嬷嬷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