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并非是在无脑吹捧。

    别的不说,就说眼前之事。

    如今,使得辽夏两国忌惮的人当中,就有卫渊!

    甚至,两国一些高层人物,已经将卫渊的威胁性,排在了张辅前面。

    因为张辅已经老了,这辈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卫渊呢?

    还未到三十,他有着无限的可能!

    若此时卫渊死了,大周的后世子孙,也会将他与狄青排在一起。

    甚至靠着他留下的兵法,会将他排在狄青前面也说不定。

    因此,杨怀仁他们才说,有个让敌国忌惮的统帅,乃是大周子民之幸事。

    “这两部兵法之事,暂且不要外传。”

    “兆远,你亲自将这两部兵书,面呈陛下,本帅会给你派一百名满甲营将士随你前去。”

    “若中途遇到变数,这两部兵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到他人手中。”

    卫渊郑重其事道。

    他半个月没有走出营帐,又派亲信前往京城。

    只要是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深刻意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若是不大张旗鼓,只派遣一名斥候送书,卫渊又有些信不过。

    毕竟,半个月在营帐当中,忽有斥候离营,也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斥候出身的林兆远合适送书。

    他知道,走哪条路,最快也是最近。

    更知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做,才能将兵书安全送到京城。

    当然,卫渊是有些杞人忧天,可小心终归是好事。

    他在东南,有无数人都在盯着他。

    有辽夏密探,有海外诸国势力,还有本土官僚势力。

    没有人比卫渊更晓得这两部兵书的重要性。

    别的不说,前世历史上,戚继光写完《纪效新书》之后,可是一直藏着掖着,只给顶头上司还有几位信得过的同僚看过。

    直到明朝皇帝召见戚继光时,他才放心的,亲自将兵书呈给皇帝去看。

    只因练兵之法写得过于详细,只要是略懂兵家之道的将帅看了,都会对训练水军产生一个大概得章程。

    而这个章程,就是一支支水军的成立。

    当然,无论此时卫渊,还是他所熟知的,那位抗倭英雄,都不免有杞人忧天的嫌疑,毕竟,一部兵书而已,能有多大用处?

    但小心,终归是没错。

    “请卫帅放心,书在人在,人亡书毁!”

    林兆远作揖道。

    卫渊摇头道:“书重要,但是你更重要。”

    杨怀仁笑道:“这是在咱们大周境内,宵小即使再多,也不敢肆意而为,而且,沿途还有皇城司干吏保驾护航,应该无恙。”

    卫渊点了点头,道:“将最近各地铲除倭寇的情况说一说。”

    随后,几人陆续发言,

    “永嘉郡境内几乎再无倭寇与匪患。”

    “我军共计斩杀明州倭寇三百余.”

    “楚州存留倭寇大概有三四百,已尽数被我军伏诛,或许还有一两条漏网之鱼,但已掀不起丝毫风浪。”

    “.”

    在卫渊写书之时,就已让陈大牛等人各自领兵数千,镇守沿海一带州府。

    除了铲除倭寇之外,细细看他布局,会发现,东南沿海一带,几乎都已在他的掌握当中。

    甚至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扬州等一些内陆地区。

    东南招讨安抚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