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对于大同社会理解还是有所偏差,恐怕会让陛下失望!”

    虽然说方孝孺是一位大儒,但是为官多年,他心里面更明白这种事情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想要做到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皇帝还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方法。

    这种法子让他去哪里找?既然没有头绪,还不如承认自己学问不足,万一因为自己头脑一热,答应下来将来没有办成,坏了自己的名声那是小事,坏了国家大计那就罪不可恕了。

    朱允熥看到王叔英也是默然不语,他淡然一笑。

    “天底下那么多的读书人,绝对会有聪明绝顶之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有合适的办法实现大同社会,你二人回去之后便以此为议题在报纸上多发报刊,看看天下的读书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二人听到之后揣着自己的心思扭头离开。

    很快在报纸之上,便贴出来方孝孺的一篇文章,议大同社会,他先是分析了孔子对于大同社会的设想,同时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那就是圣人的设想是不错,但是想要实现却千难万难,因此他苦苦思索不得良法,愿向天下读书人请教。

    这个东西抛出来,立马就在读书人的群体之中形成了轰动效应,不管怎么说读的是圣人之学,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怎么可能没有读过?

    所以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于是纷纷投稿,把自己的见解都写入其中,一时之间报刊成了抢手货,不少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意见,可否被刊登于上。

    不过也同时让读书人对于大同社会这四个字热烈的讨论起来,尤其是其中一名叫做陈安之人,所写的一篇策论,被方孝孺看重。

    因为在此论之中说,圣人之言,上古之时有大同社会,可是后来却不见了,礼崩乐坏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失去了大同社会之法,难以重现。

    现如今想要实现大同社会,那就要从根本做起,最起码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丰衣足食,无寒贫之忧,只有如此人心才能安定。

    若是只有一点都做不到,如何能够让人心思安?天下如何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