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瓷土所需的瓷石,或者说是高岭土,是张毅得刘荣提醒,自雒城(后世景德镇一带)寻得,而后千辛万苦运回来的。

    烧制瓷器所需要的上千度高温,是少府匠人们反复试验、改进,花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才艰难达成的。

    生胚釉面的花纹图案,是画师们一笔一笔画上去,再吹釉覆盖定型的。

    到今天,费时三个多月,才终于等来第一窑成品出窑……

    “呼~”

    “但愿能有几十件可用的成品吧……”

    对于最终的成品率,刘荣不抱太大的希望。

    ——在这个没有温度测量手段的时代,维持1200度左右的恒高温,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准确的说,是基本没办法保证的事。

    恒温倒是好说:阻断热量流失,再适时补充燃料维持温度即可。

    但维持的是什么温度,是没到1200度,亦或是超过了1200度?

    没人知道。

    便是刘荣,也只能在看过这第一窑成品之后,才能大致得出‘温度高了/低了’的结论。

    与刘荣这毫不惧怕失败的低期望相比,冶金监令张毅面上,却尽是期待之色。

    ——不能怪张毅太过自负,实在是过去这几个月,刘荣表现的太过自信了。

    每一道工艺、工序,刘荣都能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说,就连原材料:瓷土,刘荣都能给张毅指明产地!

    这让张毅生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就像是刘荣要做的这个瓷器,并非是不曾有过的新鲜事物,而是曾真真切切存在于上古,之后意外绝传,又偶然被刘荣得到制作方法的东西。

    既然是存在过的东西,刘荣又如此信手拈来,张毅自然是抱有极大的期待。

    便在这众人心思各异、面色各异的或期待、或忐忑中,那由黏土密封了一天一夜,又在今日清晨被砸开的窑口,终于彻底冷却了下来。

    一名匠人弓腰走进窑内,感受了一下温度,确定没问题,才用厚厚的麻布盖住窑口位置的模具,小心翼翼的将其递出窑口。

    便见两名等候于外的匠人赶忙上前,伸手接过,旋即就地挥动手中小锤,小心翼翼的将装有瓷罐的泥模砸开。

    ——这第一窑,刘荣下令一律使用一次性模具,不需要保证成品大小一致,只需要个体美观即刻。

    泥模砸开小半,透露出瓷罐的一小部分,刘荣心下便是一安。

    待泥模被完全砸开,露出那口整体颜色以黑、红为主的完整瓷罐,张毅、刘德等人也微微咧起嘴角。

    再由匠人用温水小心洗去罐上泥尘,露出瓷罐光滑眼里的釉面,整个瓦窑之内,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寂。

    “这……”

    “是烧出来的?”

    “不是说和陶器差不多吗?”

    “这、这……”

    匠人们目瞪口呆,似是不相信这比镜面还光滑的器具,竟然出自自己之手。

    张毅虽淡定些,却也明显鼻息粗重起来,双手虽一如往常的环抱于腹前,手指头却本能的一阵掐算,似乎是在计算此物的成本和利润空间。

    唯独刘荣,只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走上前,蹲下身,在那瓷罐上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良久,方含笑站起身,环顾一周。

    “此器得成,众匠皆有功,当赏!”

    言罢,刘荣便交代张毅:将这第一件送去未央宫,便带着两个弟弟朝长安城而去。

    过去这几个月,刘荣几乎尽数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