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的出巡计划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这回没有啥奇怪天象,但计划却因为天气而被迫停止。

    河南有大风拔树,而随着大风而来的,是连绵雨水。

    刘辩站在他寝殿的屋檐之下,皱着眉头,看着雨滴在大风的吹动下倾斜落地。

    给他带来了丝丝凉意。

    也让他的头脑愈加清醒。

    风雨交加,这场大雨已经下了足足两天,虽曾转小过,却丝毫没有停息的迹象。

    碍于天气,道路难行,刘辩并不知道远离雒阳的地方是否也下了场连绵大雨。

    侍奉他的郭直为他加了件披风,劝说道:“殿下,夏至日已过,农家的田亩也已经收获了,连日大雨往年不也不少见,殿下不必如此忧心。”

    “往年大雨连绵之时也有此般大风吗?”

    郭直不能答。

    按照时人的朴素思想,此般大风拔树与大雨连绵是上天示警,乃是政治失德的征兆。

    “去寻太史令,查一查过往大风大水的灾异记录!”

    刘辩顺势拿起放置在一旁的雨伞,当先踏出寝殿,郭直连忙招呼人跟上。

    他怀疑此种情况即便不是台风登陆,也得是东汉时惯有的异常气候。

    二者,都意味着灾难,而他最担心的就是水灾。

    刘辩穿过禁中,来到内朝,直奔尚书台。太史令的治所在宫外,借助尚书台是最便捷的手段。

    因为风雨阻隔,尚书台要处理的奏书公文少了不少。

    随着卢植将太史送来的相关记载放到刘辩面前,他的忧虑仿佛成了现实。

    此时天人感应之说仍在盛行,大风拔树与大水都分别记录,且与政治紧密联系。

    刘辩找到了关于京都大风的记录,并寻找相关年份的水灾。

    安帝永初二年六月,京都及郡国四十大风拔树,大水。三年五月癸酉,京都大风,拔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枚,大水。

    延光三年,京都及郡国三十六大风拔树,大水,流杀民人,伤苗稼……

    刘辩共查到七次京都大风拔树的记录,其中四次明确发了大水。

    而在安帝继位的延平(永初)元年,大风的记载与之后的四十一郡国大水相隔不足一個月。

    这些记载在时人眼中,是执政者失德,三公要被罢免。放在刘辩眼中,就是气候再度开始剧烈变化的明证。

    最近一次京都大风拔树的记载发生在本朝建宁二年四月,拔郊道树上百,虽未发大水,但有冰雹,又有暴风雨。

    北方的冬小麦已经收获完毕,此场大雨影响不了收成,可一旦形成足以冲毁房屋的大水,以百姓的储藏手段,这大半年的收成,都要付之东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