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为了增大产量, 早日交货,季时禹将工人的薪酬方式改变,不再固定每月发多少工资, 而是“按件计酬”, 做得多,就拿得多,以此激励工人们提高产量。

    厂里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三四倍,也吸引了更多公司的目光。

    一时间,要来厂里谈合作的公司变多了, 赵一洋不在,季时禹经常忙得饭都吃不上。

    一连好几周,池怀音因为分了一部分赵一洋的活, 连家都不能回,直到换季,季时禹见天气越来越热, 她一直穿皮靴, 才强行放了她的假, 让她得以回了家。

    周末,池父不在家, 据说是德国的专家团队到森大交流学习, 他作为校长, 要全程接待。池父当上校长以后, 就忙碌了很多, 平时要带硕博学生, 课虽然不多,却举足轻重。时不时要出差,这里交流,那里学习。

    今年开年,又因为突出成就,被提名院士评选,三轮评选已经顺利通过两轮,基本上也算是十拿九稳。

    池父代表了科研人员的一条主流之路,一生献给科研事业。

    正因为池父一辈子这么稳妥地过来,他对于季时禹的选择,是非常不赞同的。以季时禹和池怀音的学历、在专业领域的能力,顺着池父的人生走下去,是没什么问题的,可他却偏偏要下海,还哄骗了池怀音跟着他一起下海。

    虽然两人都提倡“科技兴国”,池父却对季时禹所谓的“民族工业”嗤之以鼻,认为他只是贪婪、为财,还以光环粉饰。总之,一老一小,真的不是很对付,都靠池母和池怀音在其中斡旋。

    前阵子,池父看中了澎田一个新楼盘,毗邻市中心,拿了许多传单回家。池母见池怀音回家,将传单和资料都拿给池怀音看。

    池怀音对季时禹的经济状况心中有数,虽然长河电池现在的盈利状况很不错,但是公司必须留资金继续运转,能分到每个股东手上的分红并不多。季时禹是公司的第一股东,其次便是池怀音的表哥,他以资金入股,再剩下的都是技术股。池怀音算过,季时禹和她的分红加在一起,也只能勉强在开发区买一套二房公寓,市中心的楼盘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

    她放下传单,笑眯眯地说:“这小区虽然好,但是离单位太远了。我和时禹看中了挨着上沙镇的开发区,住那里上班近。”

    其实他们哪里看过,货没交,钱没有,不过是开发区房子便宜,池怀音便这样搪塞。

    池母瞥了池怀音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就猜到你会这么说。你爸说了,只要他拿20万,其余的,我们拿积蓄,再卖掉森大那套老房子,给你们凑。”她顿了顿声:“那孩子28,你也26了,该结婚了。”

    虽然池父没有再说反对的话,但是一直以来对季时禹的态度都不好。池怀音怎么都没想到,原来在她不知道的时候,池父已经妥协到这种地步。眼眶忍不住就红了。

    “对不起……”她一直这么任性,甚至和父母顶撞,她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其实我们住在厂里也可以的,现在买不起,以后总可以的。”

    “不是我们要为难他,我们只是希望你们能有一个保障,能稳定的生活。你们放弃了好工作,以后也没有分房资格了,总不能一辈子住在厂里,上沙镇连个学校都没有,以后你们有孩子了,总不能和农民的孩子一样,不行就不读书了,对吧?”池母轻叹了一口气:“其实你爸爸也是心疼你,对你动了手,之后好几天都没睡好觉,一到夜里就长吁短叹。”

    池怀音听池母这么说,也有些难过,池父一辈子顽固、严厉,唯几次的妥协,都是在池怀音这里,作为女儿,池怀音真的对不起他们。

    “十五万应该可以。”池怀音有些羞愧:“如果没分够,他说他爸妈可以给凑一些。”

    池母看着自己的女儿,又心疼又无奈,半晌,只语重心长地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