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重华欲登大位,行事也绝不会不利天子与您的安危。”

    在虎娃这种仙人面前,说话就不必拐弯抹角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虎娃开口就把问题的实质给点破了。说什么天子呵斥丹朱不肖,将其逐出帝都、放归封地,其实是在担忧丹朱的将来会遭遇不测。

    帝尧已经看出了重华的野心,重华将来欲登大位,能不能容丹朱活在世上确实是个问题。与其将丹朱继续留在帝都,做一个已被重华架空所谓的“假帝”,还不如将他放归部族封地。这样既能保证丹朱的安全,也可以等待形势再图将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丹朱是个名号,其实也是个部族的封号。帝尧之子名朱,封于丹水,故名丹朱,其封地内所辖的部众亦称丹朱部。丹朱部的领地位于钟南山之南、钟南山余脉伏牛山的南麓,丹水出之,向西南方汇入大江。

    那个地方位置非常险要,可以说是江河之间的战略要冲,也是中原大河流域与南方大江流域之间的一道屏障。与丹朱部东南境相邻的是三苗大部,而三苗大部再往南,则是重辰大部与原先的共工大部。

    丹朱部领地的西北方向,则是崇伯鲧为君首的夏后氏部族。崇伯鲧与少务打通的那条连接巴原的道路,另一端的出口其实离丹朱部的领地也不远。

    崇伯鲧若按惯例,其实亦可被称为夏后氏大人,可是他个人的声望崇高,反倒没人这么称呼他。有很多人是因为部族而显名号,也有人的威望早已超越了其出身的部族。

    重华欲登天子大位,很可能会和夏后氏部族产生矛盾,这对丹朱的安全来说反而是一个保障。而三苗大部,以前就是丹朱最坚定的盟友。

    丹朱放归封地,可经营固守,也可等待形势变化再图大志。重华就不敢轻举妄动,平阳城中的天子也能待得安稳,这就是帝尧此举的用意。

    虎娃却说帝尧想多了,重华是绝不会做出危害帝尧和丹朱安全的事情。想想重华最初是怎么名扬中华各部的?众君夸赞其贤德才干,但是民众更喜欢议论的是他们感兴趣的琐事,那就是重华与他的父亲瞽叟、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之间的故事。

    传言中瞽叟虐待重华,象甚至多次欲谋害重华。但如今瞽叟和象还好端端地生活在薄城,瞽叟安养天年,象甚至还做了官,他们成了显示重华仁德活生生的见证。

    帝尧起用了重华,还将两个女儿嫁给了重华,在朝堂中培养了他这么多年,重华才可能施展才干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重华早年曾当过丹朱的助手,前段时间名义上还是丹朱的辅政,帝尧与丹朱,也相当于他的父亲与兄长。

    只要这个大义名份在前,重华就绝不会对帝尧和丹朱不敬,表面上也不会让人挑出任何毛病来。虎娃可以说已经很了解重华,所以他告诉丹朱,请帝尧尽管放心。重华能不能做得天子,要看他有没有这等本事,假如他真有这个本事,也绝不会去伤害帝尧。

    丹朱却亦以神念叹道:“瞽叟与象,如今声名如何?我父子相望而不见,只要我远在丹水,我父不仅安全无虞,亦可保全一世贤君美名。”

    原来丹朱的想法和帝尧还有微妙的差别。帝尧将丹朱放归封地,不仅是保护儿子以及自保的手段,内心深处可能还指望着丹朱等待形势变化再争一争吧。丹朱虽然同意父亲这么做,但他却认为这是保全帝尧一世贤名的手段。

    虎娃道:“那我就祝丹朱大人一路平安!您将无事,而天子亦将保全一世贤君美名。”

    以虎娃的身份,当然不会给帝尧和丹朱什么承诺,他说的话更像是一位仙人的预言。丹朱不会有事,帝尧亦能保全英名。其实如今的形势,说帝尧晚年德衰也未尝不可,天下已有这种议论,丹朱倒是用心良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