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追随呢?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样的故事更可信,他们也更愿意听到。

    其实虎娃的内心深处,非常不愿意看到战乱的发生。因为在虎娃很小的时候,山爷就曾讲过他年轻时远游巴原的经历。亲眼见证了战祸带给世人的痛苦。但今天这场战争的缘起,虎娃是亲身经历的,也清楚其迟早难以避免。

    少务归国继位,郑股派人行刺,屠灭了那支商队,大俊身亡、瀚雄重伤。以少务和郑股的身份,这绝不可能仅是私仇,而是两国之间的冲突。假如少务不追究这件事,恐怕连虎娃都不会答应。

    少务算是很能隐忍了,等到一年之后才与郑股挑明。任何一场冲突,谁都不能单方面决定其规模会有多大,就算不想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也必须做好国战的准备。而只要少务大军一动,相穷就会有所动作。

    少务追究郑股行刺之事,本与相室国毫无关系,但他亦能料到相穷会做什么。事实也是如此,相穷果然率大军杀入了巴室国。就算少务任人宰割,战事亦难以避免。

    既然注定会发生,那么能做的便是怎样将战祸带来的伤害减轻到最小程度,其实少务已经尽量做到了最好。尤其是少务在攻克古雄城之时,虎娃想到了两句形容——以无事取天下,不战屈人之兵。

    少务拿下古雄城最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兵不血刃,而在于城廓已并入巴室国、国君已成为少务,但大家平日该干啥还在干啥,仍像往常一样于秋熟时节下地割麦、准备过冬。所谓无事,并非是少务什么都不做,而是让民众感觉几乎无事发生。

    至于不战屈人之兵,想当初山爷在蛮荒中对付有鱼一族时,只收拾了一个鱼大壳,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混战冲突。能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牢牢地把握局势、已拥有必胜的把握,对方即使还击也失去了作用。

    少务在古雄城做到了,但并非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得这么完美,随着战事的推进、继续深入相室国腹地时,越来越激烈的冲突必然难以避免。只是虎娃已经看到了少务的战略以及他追求的结果,所以愿意追随这位国君师兄、与之同乘一车。

    虎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孩子,经历了这么多事,他很清楚,随着少务进军到更多的城廓,将会有不少人来求自己,甚至像祈求神灵那样,将保全身家性命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比如有人害怕少务的大军屠戮,想向巴室国屈服却又担忧受到惩罚和清算,听说了少务身边有他这样一位劝国君行仁德的高人,肯定会希望他帮自己说好话。假如相室国能不败,那些人还能拥有原先一切则更好;假如相室国败了,也得有人来帮助他们躲避可能会很悲惨的命运。

    人们之所以会膜拜神灵,就是期待自己能拥有某种希望,少务便给了他们这种希望,便是现实中能看得见的小先生彭铿氏大人。

    虎娃前往白溪村的路上,心中想明白的便是这些,耳中忽听驾车的盘瓠说道:“二位师兄,前面就到地方了,这里好像很平静。”

    沉思中的虎娃抬头望去,马车正走在白溪边,前方远处就是白溪村了。与他记忆中的样子有所不同,这几年白溪村已新修了寨墙,环护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好几倍,将所有族人的房舍都圈入其间,并有通往溪边、麦田、山坡、道路的四个寨门。

    视线越过村寨,望向对面的高坡,有一些族人正在那里翻地,而另一侧的田野中也有不少人正在割麦子,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完全看不到任何受战乱影响的痕迹。

    马车走向村寨的时候,村寨中的人们也发现了这辆华贵非凡的马车,寨墙内突然传出吹响牛角的号声。随着号角声,不论是在山坡上翻地还是在田野中割麦的人们,一律放下手中的活计,没有携带任何东西,甚至都没有交头接耳的议论,非常迅速而有序地跑进了村寨中。

    虎娃闭上眼睛展开神识感应,一边开口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