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恶意满满的题目。

    负责这篇文章的是专为《MUSIC LIFE》撰写评论的评论家小林旭,他的文字风格刁钻毒辣,专挑别人痛脚,在这篇文章里也不例外。他没有在一开始就批评叶昭,而是针对BEING的发家史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着力渲染了长户大幸“只要能红模仿也没关系”的经营策略。

    “BEING不仅擅长追逐流行,更是在90年代走上了一条自我模仿的路线。他们旗下的歌手大多依靠的都是以织田哲郎为首的作曲家和明石昌夫为首的编曲家,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极为相似,可以说就算两支不同的乐队相互交换曲子来唱,大家也不会觉得怪异。依靠这种自我复制,在第一支BEING歌手走红之后,和他风格相似的其他歌手也会跟着走红,这种做法可谓是把长户大幸社长狡猾功利的经营方针体现的淋漓尽致。”

    之后,小林旭笔锋一转,把话题引到了叶昭身上。

    “在今年,BEING签下了风靡一时的地下歌手叶昭。我原本以为,叶昭作为创作歌手,无需依赖BEING的作曲家们,也许会成长为像BEING旗下的SOLO歌手大黑摩季那样独特的存在。但是,当他发行了出道单曲《虹》,并完成第一次电视亮相后,我深深地感到了失望,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某个人的影子。”

    在这里,杂志特别请了某个知名的作曲老师,就《虹》这首歌做了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从歌曲结构到旋律全方位剖析,最终借着作曲老师玩笑般的话说出了他们要表达的东西:这首歌就算拿去给福山雅治唱我也不会怀疑的。

    在这个结论之后,小林旭又写道:“尽管在乐坛,某一风格绝不会成为某人的专属,但是BEING能如此赤裸裸的包装出一个‘福山雅治第二’,似乎也是他们多年来的本性难改。的确,这让叶昭走了一条捷径,他的出道无疑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却让我不禁要问一句,BEING的“B”是否是BORROW的“B”?否则,他们为何总是如此擅长模仿与复制?”

    这份报道不仅把叶昭和BEING捆一块儿轰了一顿,顺带着又把福山雅治拉进来添了把火,杂志一发售,福山雅治的粉丝纷纷抗议这一“恶劣的模仿”,甚至发起了购买福山雅治CD的活动,把他几个月前发售过的单曲一口气送到了日榜第十六位。

    BEING社长办公室里,长户大幸在看到这份报道之后,气的把杂志往桌子上狠狠一摔,破口大骂道:“混蛋!这帮就会乱嚼舌根子的小报记者,简直比苍蝇还要烦!”

    可骂归骂,长户大幸却对这些报道毫无办法。别看BEING这会风头正盛,但由于他们根基浅薄,在圈内不仅能量有限,敌人也着实不少,尤其是曾经试图靠着收购版权来拉拢BEING却被断然拒绝的BRUNING事务所,天天都在盯着BEING,只要抓住他旗下歌手的小辫子,绝对要在小报上大肆渲染一番。

    至于告杂志毁谤,且不说告倒了《MUSIC LIFE》还有《LIFE MUSIC》,单就这次针对叶昭和BEING的小作文,全篇都是主观评论,完全没有捏造任何一条八卦,让你连个告他的理由都没有——总不能不让人家说话了吧?

    消了消气,长户大幸理智回笼,联想到这阵子针对叶昭的各种各样的报道,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得劲儿,这些报道看似不痛不痒,但是冥冥中却似乎都指向着同一个方向,这种山雨欲来却又无从掌控的感觉,让长户大幸感到非常不爽。

    次日傍晚,秘书匆匆冲进了长户大幸的办公室,“社长,这是明天要发售的《周刊新潮》,上面又有叶昭桑的报道……”

    “是小作文?还是又去采访他的老邻居老同学了?”长户大幸有些不以为意的打断了他。

    “不,”秘书一脸愁云,“这次真的是麻烦了……”

    长户大幸见此,狐疑的接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