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数千年来,无数王朝的争霸或者战争,主战场都在北方之地,这也导致了在华夏人心目中,北方就是正统,而南方之地就是偏远之地,这种情况一直道现在都没有改观,即使北方大多数人吃的都是从江南运来的两米,他们这种想法还是没有改变。

    而所谓的‘五姓七望’更是如此,他们也一直在北方之地进行争夺,如果是曾经的那种强大的王家的话,即使北方之地的争夺在激烈,也有王家的一席之地,可现在不一样,王家明显底气不足,在和其他家族争斗下去,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随着不断的付出而得不到回报,最后破败,被人家彻底吞并。

    所以,在段简看来,最适合现在王家发展的地方就是将来注定会越来越兴盛的江南之地,段简可是知道,虽然在唐朝之时,朝廷有意打压江南,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江南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大,最后,彻底成为了影响朝廷的一股强大势力,这点从武则天当政时期,不断有江南来的官员入住朝堂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点在武则天以前的大唐是基本看不到的。

    除了这点,段简还有一个想法,王家虽然比先前虚弱了许多,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还有三千丁,王家的势力在北方来说,不如其他家族,可到了江南,那就是巨无霸的存在,有了王家的巨大资源帮助,段简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占城稻’快速的进行推广,到时候,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高产稻种,不仅能够给段简带来极为丰厚的政治回报,对于王家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惜的是,当时这个建议却没有得到王炳坤的同意,认为段简纯粹是杞人忧天,当然了,这其中也包含了‘故土难离’这种古老思想的影响,以及段简身份的影响,毕竟当时的段简只是一个县令,还没有现在如此的显赫名声。

    可现在不一样了,听了王炳孝这番关于朝堂的议论分析,以及段简身份的转变后,王炳坤突然觉得,段简当初的提议还是有几分可行性的。

    “哦,这是不凡贤侄说的,他真的说,能够找到那种一年两熟或者三熟,还十分高产的稻种不成。”相对于王炳坤所言的王家道江南去发展,王炳孝最感兴趣的还是高产的‘占城稻’。

    要知道,华夏历来就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所以,农业和粮食就成了制约华夏发展和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如果真的有人发现这种高产的良种,那么不仅对于大唐和大唐百姓,对于整个华夏都是极大的影响。

    “不错,不凡前天的来信已经说明这点了,段水已经从占城取回了这种稻种,而现在不凡已经是苏州长史了,看情况苏州恐怕要很长时间没有刺史前去,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不凡恐怕已经开始培育种苗了,等到明年初,效果如何,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就能够得到确切的消息了。”王炳坤答道。

    “好,既然这样,有这么好的一次机会,我们如果不善加力用话,可就是暴殄天物了,就算不为我们我们王家,仅仅为了不凡贤侄,这件事也一定要做成功,现在不凡贤侄和我们王家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只有不凡贤侄越来越好,在仕途上越走越高,我们王家才能够越来越好,所以,按照某的想法,我们就算不将家族所有的力量全部转移道江南,也要调拨过去一部分,也好为将来打好基础,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是最保险的办法。”

    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