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那我明天就让人把两匹母马送来。”武好古看了那个会说汉话的番人一眼,“马二哥,你家有好的马夫吗?”

    “有啊。”马植一指那个白番人,“他叫米儿宝,是个西州回鹘人,原在析津府贩马为生,后来破产了,就跟着我叔叔。这次就是他亲自跑去黑汗回鹘,给你找来两匹波斯马的。大郎,你如果没有人养马,这米儿宝也一并送你了。”

    这番人马夫居然可以送人,显然是奴隶的身份了。不过他是个能养出好马的奴隶,待遇自然不是寻常的奴隶可比的。

    武好古并没有感到惊讶,他是知道辽国世家都是有家奴的。他温言问道:“米尔宝是吧?”

    “小底正是。”

    “你是信明尊的还是信佛祖的?”武好古又问。

    米儿宝道:“小底是佛弟子。”

    “在西州回鹘信明尊的人多吗?”

    “极少。”米尔宝道,“只有贵人们才信,小底就是个养马的。”

    “你是养马的。”武好古点点头,“那你可知道配种之法?”

    米尔宝笑道:“养马自然要配种了,小底如何不知?”

    武好古想了想,问:“那你可知兄弟姐妹配种和母子、父女相配之法?”

    听到这个问题,一旁的马植忽然嗯咳了一声:“大郎,你这话怎么说的?那叫‘内配之法’、‘反配之法’。另外还有‘外配之法’,就是引入和马群没有血缘关系的良种,以提升马群素质的方法。”

    “呃,我知道的,这个我是怕他听不懂才那么说的。”武好古苦苦一笑,他刚才说的话的确不妥。还好是让马植听见,要是让某个把伦理纲常看得比天还大的士大夫文官知道了,说不定要和他绝交了。

    “米尔宝,”武好古接着又问,“用内配和反配之法养出来的马驹是不是容易出畸形啊?”

    米尔宝点点头道:“是有一些的,杀了就是。

    另外,大官人若要育良种,须得有耐心,不能求数量。因为马并不是很能生育,通常一次只能生一胎,而且要怀孕11个月。而且母马通常三岁才能怀上,到十岁就不大能生了。也就是说,一生只能下6-7匹马驹。若是要求良种,6-7匹马驹里面,最多只有一两匹是好的。其它的都得及时处理掉,所以马群的扩张是很慢的。须得二三十年后,马种定型,然后才能扩大种群。”

    这是个真懂行的!

    在后世养过好狗的武好古对这个米尔宝非常满意——其实也不可能不满意,马植家那么大势力的豪门,会找不来一两个能养马的?

    马植自己显然也是个懂养马的,他怕武好古听不懂,还解释道:“养马之事,育种最是要紧。若无良种,只求多养,就和契丹人、阻卜人一样,百匹中可战者不过五六。如果没有百万计的马群,靠多养是不可能养出足够数量的战马的。

    所以西域的绿洲部落,因为没有足够的草场多养,千百年来就采取育种精选的办法,养出良种,再进行繁育。马群虽小,但是匹匹皆可战斗。”

    “原来如此!”武好古听了马植这番话,有点恍然大悟了。

    怪不得大宋一直哭着喊着说没有马了,原来养马的办法就错了。北宋养马是走“草原路线”,建立官营大马场,靠数量取胜。同时因为北宋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庄园经济彻底崩溃,造成贵族(不是民间,而是贵族,小农民、小地主不需要养战马)也没有了养育良马的需要。

    而官营马场的数量,最多好像也就二十万匹,按照百匹中可战五六的比例,顶天也就能提供一万匹战马……不过考虑到北宋文官的管理能力,估计还得打个对折啊。

    至于由私人养良马卖给朝廷的路子,在大宋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养良马太费时间和金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