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者有何用?他已经咬舌自尽了。”

    辛毗摇摇头,说道:“欲你去找便去找,咬舌能自尽,怕是你传奇看得多了。”

    咬舌自尽是出自的一种自杀方法,从古代医学的角度分析,那种一咬舌立即毙命的描述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仍能见到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舌头受伤,甚至部分缺失却仍然存活的例子。

    在后世,网上流传的“咬舌自尽”的致死原因可归为三大类,即“疼死说”、“失血说”和“窒息说”。

    “疼死说”的主要理由是咬舌时由于产生巨大的疼痛,从而产生“神经源性休克”,最终导致“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混乱”。

    然而,这一理由是无法成立的。

    首先,这一理由中对“神经源性休克”的理解就存在问题。虽然“神经原性休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神经系统刺激而引发的休克”,但绝非“疼死”。

    神经原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突然刺激,使得交感神经突然失去支配能力或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导致周围血管舒张,人体血容量增加,进而使得人体有效血流量下降,机体相对缺血所致的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通常发生于脑、脊髓损伤,或心血管感受器遭受剧烈刺激(如剧烈压迫颈动脉窦、心前区)等情况,而外伤造成的疼痛常使得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进入应激状态,难以产生交感神经的抑制。

    其次,一些疼痛造成的“疼晕”,实际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造成的脑供血不足所致。这种晕厥通常可在数十秒内恢复,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在法医鉴定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神经原性休克死”,或“抑制死”的案例中,死者通常都具有心脑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对于正常人“咬舌”来说,若是自尽,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精神集中度,此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对于意外造成的舌部断裂,剧烈疼痛同样常造成交感神经的兴奋,是故,这些情况均难以造成“神经源性休克”,更不用说导致死亡了。

    “失血说”的理由十分直白,即舌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几条较粗的动静脉,因此咬断舌头后会因失血而死。但从常识上就会看出这一理由并不成立。

    人体血液总量约为4~5升,而失血量要超过30%,即1.5升以上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依靠舌内的血管要丧失1.5升血液,所需要的时间足够凝固止血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则依靠失血来“咬舌自尽”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提武侠中那种“一咬毙命”的场景了。

    “窒息说”又分为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断离的舌头被吞入,导致“噎死”,另一种认为断离的舌根会“缩入喉咙”导致窒息,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流出的血液灌入气管导致窒息。

    然而这三种情况基本上都是不会致死的。

    因此,对比以上可能的“咬舌自尽”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所有方法都无法造成中那样的“一咬毙命”,甚至连致命的可能性都很低。

    事实上,文献中记录的舌意外断裂以及咬舌自残案例中,致死的极少,仅有的一例“咬舌自尽”发生于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该患者在发病中咬舌,死因是出血和舌肿胀导致的窒息。

    这也是辛毗要人找医者治疗这个狱曹的原因。

    而且有了这次的咬舌自尽后,那个狱曹应该是不会再寻死了。

    只有死过的人,才会知道生命的珍贵,才会怕死。

    那些整天想着自杀的人,是因为他不知道死这个一个字有多重,所以才会去做这样的傻事。

    要是时光倒流,那些跳过楼的人是绝对不会再跳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