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了贾诩的话。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和刘表也满腹狐疑的向贾诩请教为什么得胜之兵失败,而失败后再追却取得胜利。

    贾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天下虽然没有变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

    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

    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

    于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一个没有远见的人当然侵向与投靠袁绍。

    贾诩此时从幕后倏然闪身曰:“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

    张绣大惊:“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

    贾诩曰:“从操即可。”

    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

    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绣从其言,请刘晔相见。

    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绣大喜,即同贾诩等赴许都投降。

    绣见操,拜于阶下。

    操忙扶起,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

    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

    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因为他正确的认识了天下的形势,看透了曹操的内心之所想,如此高明的战略决策在三国时代凤毛麟角,贾诩不愧为三国第一谋士。

    至此,贾诩的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

    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没。

    但总体上看,贾诩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

    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

    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只是曹操不识时务,未能采纳贾诩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军事失败,为三足鼎立创造了条件。

    贾诩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

    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这一点说明了贾文和对于权变的清楚认识,所谓功高镇主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