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对于周瑞夫的这一番分析,白礼德虽然找不出任何逻辑上的漏洞,但冥冥中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准将先生。”

    后者有些躁动地搓了搓手:

    “虽然你说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华夏人,但简氏防务周刊毕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

    在90年代末这会,简氏防务还没走向彻底的娱乐化,内容多少还是有点深度的。

    很多国家的军政商界人士都会订阅,甚至在上面发表评论文章。

    不过,周瑞夫却摆了摆手:

    “如果是在欧洲或者美国,那你的说法或许没错,但在华夏,或者说在整个东亚地区,简氏防务的内容其实都没什么好看的。”

    紧接着,他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了一份报纸和一本杂志,放在了办公桌上。

    报纸上面有不少用铅笔做过的记号,明显是经过认真阅读。

    “相反,这份报纸,当然还有附带的刊物,虽然名气不算很大,但我专门托人查过背景,发现其实是一个华夏军工企业在大概十年前创办的,一直到今天,也仍然保持着资金方面的往来。”

    周瑞夫说着,伸手轻轻在报纸上敲了敲:

    “所以,能在这上面发表的文章,必定跟他们背后的金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有人能想到,一个小人物为了完成kpi而完全凭借想象力编出来的文章,最终会以这样的间接直接影响到国际政治。

    实际上,他这就完全是以己度人了。

    在80年代末的时候,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军事装备方面知识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当然也为了在军工低谷期创收,各大军工总公司确实注册过不少文学出版物。

    甚至有的还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但好景不长,由于老国企的运营方式实在不够灵活,内容也是专业性有余但趣味性不足,这些报纸杂志之类的东西很快从输血包变成了放血槽,不仅无法提供收益,反而还经常入不敷出。

    因此,到90年代后半叶,其中大部分都被以承包形式委托给了个人,或专业的出版机构运行。

    换句话说就是保有原来的名称,但其实已经跟背后的军工单位关系不大了。

    相应地,刊物的内容质量也开始出现滑坡。

    而后来五大总公司又被拆分成集团,那就更没关系了。

    但在周瑞夫一个美军高级军官看来,这不就是妥妥的“军工集团赞助媒体和游说集团”剧本吗?

    你还说你没有背景?

    而白礼德在华夏呆的时间还没有周瑞夫长,听到后者这么一说,也不再有任何质疑。

    于是,他们就把这个“al31f改进说”的猜想,作为开源情报分析的结论报了上去。

    本来嘛,这种报告也就是个例行公事,加上周瑞夫和白礼德俩人都是职业军人半路出道,既没有经过外交也没有经过情报学的科班训练。

    而且在后冷战年代,军事技术情报也不是什么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的东西,只要再多等一段时间,就会有更专业的情报机构提交可信度更高的分析结论。

    因此一般情况下,也不太会有人当回事。

    但这一次,二人直接抄上去的分析却恰好卡在了一个奇妙的时间点上。

    以至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为了完成kpi而随手编出来的一篇小作文,最终撬动了整个世界的航空产业格局……

    ……

    当然,对于常浩南来说,促成谈判的决定这功夫才刚刚做出,甚至连谈判团队都还没拉扯起来,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后续。

    在开完会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