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府试仍属童试中的一环,不宜过难,是以正场仍以小题为主,给学子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到了再覆、末覆最后这两场,裴少淮才出了稍难些的大题。所谓大题,便是句义完整,有所指向,学子需深刻领悟句义,自寻角度来破题。

    而不似小题那般,自圆其说即可。

    大题更加考验学子们的悟性和笔力。

    第四场首题为两扇题,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此句出自《论语·子路》,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谓之士”,孔子应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样的,便有了孔子的这一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人称赞其孝道,乡人称赞其悌道。

    其核心在于“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谓之为士”,而专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这士农工商的世道里,许多人读了几卷书,识得些字,便开始以“士”自称。殊不知,连“次一等”都没能够上,又如何企望“行己有耻”。

    再者,通过府试、院试,成了秀才公的学子,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进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当乡绅。

    裴少淮以为,悟性达到“士之其次”的学子,才可堪担起此任。

    这道题想要准确破题,并不容易,若是只论“孝悌”不论“其次”,便偏了。

    第五场的首题,裴少淮仍是选题《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纵心于利,唯利是图,易于招致四方怨恨,行道走偏。

    学子若是有心,关联泉州府近来发生的事,不难明白裴少淮出此题的苦心。

    当然,出题只能筛选面上文章,难以真正识得学子们内心所想到底如何。但科考当中,若是一个人连面上文章都写不好、路子走偏,岂敢说他可堪大用?

    如此,裴少淮出好了所有题目,得以静歇几日,等待府试开考。

    闲暇时,外头那些七嘴八舌的话,便也透过墙,传了几分到裴少淮耳中,裴少淮不怒反喜,笑言道:“如此,倒是免去了我的判卷之苦,替我筛去了不少志大才疏之徒。”

    命李同知无须理会,报不报考皆是学子们自个的事。

    若真为此生怒,出手管治,反倒显得当事人心虚、格局小了。

    ……

    裴少淮身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闽地学府、学子却不识得其名声,此事倒也不难理解。

    其一,通政司虽发行有邸报,供京内外各级官府传抄、传阅,但邸报在一级又一级的传抄中,经过多人之手,里头的消息往往是滞后、残缺的。

    传抄之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需,只摘抄邸报中与己相关的内容。譬如说,裴少淮六年前三元及第,确实记载于京都邸报中,数百字描述了殿试盛况,然传抄到闽地的邸报,余剩一句“北直隶顺天府学子夺乙酉年正科状元”。

    再者,邸报传阅于官府当中,又有几个未有功名的学子得以看到?便是看到了,时隔六七年,又有几人能仔细记得?

    其二,科考南北之争从未停过,学子们对南边的大才子了如指掌,对北边的能人,却知之甚少。

    其三,亦是最重要的一点。

    数月以前,泉州府知府谢嘉仍稳稳坐在衙堂之上,众学子皆以为谢知府主考府试不会变,谁都料想不到他会被朝廷缉拿、死于锦衣卫刀下。此前,不乏学子仔细琢磨、钻研了谢嘉的文章,斟酌其所喜文风,由此押题作文章,以谋被谢嘉取录。

    事发之后,众书院又凭以往经验,猜想朝廷可能会从布政司委派参政、参议大人,临时掌管泉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